四十年后的困惑:包产到户的小岗村为什么没富起来?

 哇事记   2022-01-21 20:17   1957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图片

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,那就是为何率先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没有富起来?

2017年12月17日,央视财经频道给出了一个数据:小岗村年收入是680万元;而人民日报2017年的一则新闻显示,小岗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20万元和18106元。对于这个数据,我是存在疑问的,因为小岗村的人数是478人,就算按照总收入820万计算,人均收入(总收入)也不过才17155元,又怎么会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(减去支出)18106元呢?

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又查找了凤阳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758元,人均消费性支出11106元,简单一相加,人均收入=人均纯收入+人均消费支出12758+11106=23864元,而我们就算按照人民日报给出的820万总收入计算,小岗村的人均收入也只有17155元,连凤阳县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!更不用提凤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40元,人均消费性支出20740元,显然,小岗村没有富起来的结论是靠得住的!

既然要对比,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寨村,因为中国最出名的村子,无疑就是这两个!

大寨村的总人口是510人,比小岗村稍微多一点,先说在百科上看到的1999-2000年,大寨村的经济状况是这样描述的:“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,1999年-2000年,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、350万元,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,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。”请朋友们注意,这个数据是18年前的数据!

在一篇名为《中国最著名村庄大寨:辉煌之后》的文章里面,则提到这样一组数据:“1997年,大寨村生产总值达到5000万元,2002达到1个亿,2008年达到3个亿,2010年超过10个亿。”我们对比一下百科里面提到的2000年上缴税收350万的数据,应该说这个数据相对来说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。

从网络上我所能够获取到的最新的大寨村的收入数据是2010年的超过10个亿:对比是如此的清晰,510人 VS 478人,10亿+ VS 820万,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,难道这个数据还不具有震撼性吗?

聊到这里,我想插入一句话,许多人知道小岗村的18位村民是按了血手印、签下军令状,然后毅然决然的包产到户,可是与此同时,也有一位立下军令状、反对包产到户的勇士,他的名字叫史来贺,他带领着他的村子顶住了包产到户的压力,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一条农村集体化之路,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,这个村子就是新乡市赫赫有名的刘庄!

这个村子的收入有多么强悍呢?就写一条我随便搜到的数据吧:2008年,全村销售收入20多亿元,生物医药约占90%,上交税金近2亿元。请朋友们注意,仅税金就上交了2个亿!

还有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富起来的村子,华西村也好、南街村也罢,无一例外的,他们都是走的集体化道路,而非包产到户后回归小农经济:实际上,就连打响包产到户第一枪的小岗村,到今天都还徘徊在凤阳县的平均收入之下,所以我才会有开头的困惑:

为什么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没有富起来?而那些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子先后富了起来呢?

我是一个农村人,看着凋零的、空巢的、死气沉沉的农村,我的心里百感交集,包产到户四十年之后,我们是不是该放慢一下我们的脚步,反思一下,解散集体包产当户重新回到小农经济之路,真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吗?

2002年,李昌平用13个字概括了中国的“三农问题”:农民真苦,农村真穷,农业真危险;那一年,距离包产到户已经过去了24年;而今天,距离包产到户足足过去了40年,“小岗村至今未富、而大寨村早就富起来了”的现状,真的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?

历史的脚步啊,有时候,一迈出去,就太过于沉重,以至于就这样一直陷呀陷,越陷越深:我衷心的希望,关心三农的现状,从反思一下包产到户开始吧!

我始终认为:一个敢于反思的民族,才配拥有辉煌的未来!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328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