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彪的部署为什么成了名场面?

 哇事记   2024-12-19 21:48   281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图片



电影《大决战》中有个经典片段:林总下决心打锦州之后,口述作战部署,叫来参谋长刘亚楼记录。记录完了还让复述一遍。这个片段很早就在网络上火了。

近日,不知道哪位网友做了张图,这张图很多人转发。现在,林总的部署更火了,从经典场面演变成了网络名场面,顺带衍生出好多的梗。

图片

一个名场面的诞生,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,里头一定有一些名堂。

客观地讲,101的气质放在网络上,的确是一种吸粉体质。这与他独特的领导指挥风格有极大的关系。我的感受有三条:

独断,善谋,确定性高。

首先说独断。

看过《大决战》的朋友可能有这个感受: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指挥部的气氛,是很不一样的。

在东野,色彩比较暗沉,气氛比较凝重。101要么在地图前踱步,要么坐在桌前捏着黄豆深思。

他一捏黄豆,我就觉得有大事要发生。

102和103呢,则在一旁,或相互凝视、或凝视着101,好像也一直在等他的黄豆捏完,等他开口说些什么。他们对战场局势、对下一步怎么打的讨论似乎是很少的,主要的互动是在讨论一件事:怎么跟中央发电报。

在这个问题上,罗帅起到很大作用。

相较之下,二野和华野那边的气氛就要活跃很多。刘邓陈的指挥部,不仅灯光明亮了,还其乐融融、有说有笑的。下一步怎么打,部队怎么动,几个四川老乡商量着办。

101展现出来的不是商量,更多是思考。地图在他心里面,等他想,想好了找你参谋长输出。

这个时候,记录者的笔记能力就很重要了。因此,101是非常需要会记笔记的人。

他在东野时期用的秘书叫谭云鹤。云鹤同志来找他面试时,101躺在帆布躺椅上,人都没起来,转头对一旁的叶群说,你拿几张纸给他。拿纸干什么呢?101说,我来念,你来记。

然后只见他口中振振有词地念道,“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天性”等等,大概是一些马列哲学的话。他念了千余字,谭云鹤同志记了千余字。101拿过稿纸一看:

记得不错,你明天就来吧。

你们看,笔记记得好,一般的可以当秘书,更好的可以当参谋。

突然叫来刘亚楼,突然说了那么多重大部署,要换我记,可能还得说:首长,你给我再复述一遍。

图片

独断虽然是个不好的词,但在某些情景里也要评估。如果断得正确,断得好,那这个指挥员就很容易产生“主帅光环”。

林总这个指挥员,为什么威信高,因为他有时候还要帮你断。

部队三下江南的时候,来到长春外围,这里国民党有个重要据点叫靠山屯,那里驻扎着他们的新一军。林总下令要拔掉这个据点。

他下命令,也不是“同志们上”就完了,他事先已经把部署交代得清清楚楚:

新一军难打,他一个营,我们就要用一个师去打;为了增加战斗的突然性,还要采取远距离奔袭的方式,突然包围靠山屯,然后围而歼之。

那天晚上,部队听林总的话,在冰天雪地走了80里的路奔袭而来,围而歼之,很快就拿了下来。

在任何团队,只要能带着打胜仗,那主帅的威信就高。实力和战果,是一个主帅威信的最大护城河。什么关心下属、为人和善,这些都是次要的。一个团队最好的成长方式,就是不断打胜仗。

尽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101的“前半生说不好,后半生不好说”,但很多老同志仍然能给他公正的评价。比如,萧克将军后来评价101,首先是承认他的军事才能,然后才说他的缺点:

一是过分自尊,二是不大容人,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,城府很深。

他说的这个,我感觉就是指101独断。

独断的背后,是个人英雄主义。虽然在工作中和政治上,个人英雄主义有点害人,但这个气质被表现在文艺作品中,恰恰就是吸引人的。文艺作品,尤其是战争题材,哪怕展示的是群像,但也离不开个人英雄主义。

更何况,这个人还是主帅。

是主帅,必然就要说他的谋略。

谋略是一个结果,也是一个过程,是从接收信息、分析思考,到做出决策的过程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有的指挥员喜欢找人聊,动辄来个头脑风暴,有时候从0度聊到180度去,再从180度反过来。开无数的会,最后也不见得正确。

但林总不一样。

有一句话叫“韬略胸中藏”。你看他表面平静如水,但内里或许已经是天人交战、翻江倒海。

谭云鹤同志还回忆过一件事。锦州开打之后,六纵按计划要阻击前来增援的廖耀湘兵团。可廖兵团一度“失踪”,不知道是窜出来了、还是缩回去了。

等到确定了廖兵团的行踪已是半夜,秘书赶紧给101念电报。电报念完,101躺在行军床上不说话,秘书不敢打扰。等他琢磨完了,才叫秘书发电报:你记一下。就这样,全程躺着不起来,就把部队指挥上去了。

假如现在有两个指挥员在你上头,一个是头脑风暴讨论个没完没了,一个是全程躺着不起来最后告诉你答案。你会更钦佩哪一个?

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

而且兵贵神速,容不得你讨论。101很早就是这样的指挥风格。

红军刚到陕北时,有一场直罗镇战役。这场战役是红军立足陕北的一个关键。

战役过程中,直罗镇的敌军被我军四面包围。这时,有一两千人的敌军被发现想向北突围。他们要是突围出去,直接就会冲进红一军团的指挥部,冲到101、聂荣臻的阵地上。

关键时刻,101把二团的两个指挥员叫过来,先是问他们手头有几个连,紧接着布置道:

以你们二团为主,从我们这个指挥阵地的右侧打下去,要快,马上行动。把这两千人解决掉。如果人不够,四团胡炳云的这个连还在这里,要他们从左侧打下去。这个连统一由你们二团指挥。

短短几句话,没有任何废话。任务、路径,包括给部队的支援,都说清楚了。

而且这个口吻,后来辽沈战场如出一辙。

如今很多单位的领导在部署工作时,就喜欢先来一堆“废话文学”,就爱让人在废话里面找精神。

苦废话久矣的那些同志们,大约就会喜欢半夜在手机里刷101。算是一种治愈。

林总麾下有一位老指导员,后来反应过来一件事,为什么跟着他总是打胜仗:

用医生号脉的方法,这么认真地解决部队问题,能不打胜仗吗!

照他这么说,101的气质也有点像一个冷峻的外科医生,东北战场的大兵团作战,动的就是大的外科手术。

图片

再有就是确定性。

对一个指挥员和领导者来讲,最稀缺的品质就是提供确定性。确定性来自于他的能力、水平和见识,见识达不到,就只好叫你学会拥抱变化。

战场指挥,尤其大兵团作战,没有折腾的资本,需要指挥员提供高度的确定性。

确定性的外在表现是掌控感。我感觉,101是非常追求确定性和掌控感的。

他对风险较高、把握不定的事情,通常是慎之又慎,或者干脆避而远之,能不接受就不接受,能不参与就不参与。像刘邓那样不要后方,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样的事情,他是没那么痛快的。

他更善于评估条件和揣摩时机,总是谋定而后动这使得他在决策时的深思熟虑之外,又多了一丝摇摆不定。

在《大决战》中,就表现在要不要打锦州的问题上。

很多解读有问题,总认为101不打锦州,是怕死。客观说来,打锦州的确困难很多,也充满凶险。

部队南下北宁线,要从较远的地方赶来集结,弹药和物资都要远距离运输。万一打不下来,部队撤退都没地方,可能有灭顶之灾。而打长春就不一样,长春是一座死城,周围区域都被解放了,有回旋余地。

百万大军在他手上,他不可能不考虑这个。一听到葫芦岛有傅作义的部队来增援,一下子又打退堂鼓:

问题是我准备了一桌饭,却来了两桌客人。

这是典型的有多少米,做多少饭。一旦超过了饭量,那这顿饭就要重新考虑。

但是,一旦战略确定,他就会以铁血的手腕推动和执行战略。比如,黄永胜率领的六纵逮不着廖耀湘兵团,向来沉得住气的101,气得要处理黄永胜:

这个黄永胜乱弹琴!

再比如,壮烈的塔山阻击战,除了他,还有哪个敢说:

我不要伤亡数字,我只要塔山。

老话讲的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所以几乎所有老帅,都不看表现残酷战争的电影。101也不例外。他秘书讲,一看到战争场面,就头晕、手脚抽筋。

当然这是后话了。就说在战场上,他是个强人,是个统帅。

他独特的风格使得他无论在真实的历史上,还是在文艺的作品中,都很难找到平替,所以在《大决战》里小小的一个片段会火,101这个形象会受到一些网友的“膜拜”。

为什么会去膜拜历史上或电影中的强者呢?

大概是在现实中,见了太多草台班子吧。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1051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