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地核酸检测不再免费,常态化难以为继,只因一个问题!

 哇事记   2022-11-03 11:32   982 人阅读  2 条评论

图片

近日,多个地区常态化核酸检测面向个人恢复收费,引起公众瞩目。

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,核酸检测经历了高价到白菜价的调整过程,价格从单次多人混检几百元降到今天的三到五元。

客观而言,三到五元看上去并不算高,但如果当地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,比如要求进入公众场所需持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之类的规定,公众每周需要两到三次、每月八到十次的核酸检测,算起来也是几十元的支出。

表面看来,这笔钱对大部分正常收入人群似乎不构成负担,但如果是标准的双子女四人家庭,每月就会增加两百元的支出。

不要小瞧两百元的量,某些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务工的贫困人群,月收入可能只有一两千元。二百元或许就是他们一个月的午餐费。

这就是疫情带来的额外支出和压力。

正因如此,2022年四五月份,沪市疫情爆发后,很多经济发达省市陆续推出核酸“愿检尽检”全部免费的惠民政策。

这项政策,深得人心。同时,也大幅增加了地方财政的支出。在四月份疫情大爆发之前,全国每月核酸检测支出216亿元

四月份之后,全国各地核酸检测范围和频率大幅提升,核酸检测支出激增。全国一二三线城市人口总量5.05亿人,常态化核酸检测每月平均10次左右,各地要求不一有多有少,按最低价格3元计算,每月接近200亿支出是比较靠谱的数字。再加上核酸布点,人员维持等费用,每年至少1000多亿元。全国用于核酸检测的支出大概在3000亿元左右。

要知道2021年接种30亿剂次疫苗,财政才支出了1200亿元。

关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支出,很多人有多种测算,汉唐智库上面的计算,只按照城市人口测算,没有考虑农村人口核酸检测的支出,所以这个数字几乎就是底线。

如果做一个极端上限测算,假如2022年全国人口平均一天一次核酸检测,一年下来,总规模高达14 *3*365(15330)亿元。假如七天一次,也要2000多亿元。

总体来看,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应急手段。

除了核酸检测的资金支出之外,每个劳动者每次核酸检测(包括路途和排队)平均花费一小时的时间,劳动者的时间并不是零成本的。每个劳动者损失的一小时,是可以折算成经济数字的。而这个数字用常规状态下的国民生产总值,除以全部劳动人口,以及每年工作日八小时,就可以测出每个劳动者每小时的经济价值。这个数字用最低口径计算也超过万亿。

三年以来,抓防疫,促生产,是中国式防疫的成功经验。

但是,新冠病毒不断变异,针对性极强,不仅突破疫苗屏障,还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我们曾经非常成功防疫机制。

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奥密克戎最新毒株传播变异速度太快,感染者感染病毒最快不到24小时就开始向外排毒造成传染。

这种情况意味着,即便是一天一测,也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。在疫情风险地区,一天一测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感染病例,那就很难迅速扑灭疫情。这是很多地区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图片

11月1日起,国内多个铁路局发布消息,乘坐火车的旅客(进京除外)不需要查验核酸阴性证明。

乘坐火车查验核酸证明,通常是某些疫情风险地区采取的阶段性措施。这次关于乘坐火车全面查验核酸证明的规定,实际上是面对中秋国庆人员出行的需求,提出的临时措施,执行时间为2022年9月10日起到10月31日止。

相关措施到了截止日,所以各地陆续取消,也是正常现象。

不过,目前西安、郑州、武汉、广州等核心城市疫情形势不容乐观,乘坐火车或者航班出行,想全面取消核酸检测基本不可能。

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,核酸检测免费是惠民之举,很多人为此与美国日本高昂的检测费用进行对比,赞颂国家的伟大。

关键是,某些地区限于财政压力,导致这种免费核酸的措施难以为继。

10月24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,2022年三季度 GDP(国内生产总值)同比增长3.9%,较二季度回升 3.5个百分点。从民生数据来看,可以总结为消费低迷、投资结构失衡、CPI创新高。

今年1-9月份的消费同比增长只有 0.7%。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,前三季度,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.6%。从投资部门来看,民间投资持续低迷。9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为2.8%,为2020年5月以来最高值。

总体经济表现超过预期,但困难是现实的。

图片

某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,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边缘。

10月30日,中国四大航空公司陆续公报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。今年三季度,四家航空公司营业收入共计716.28亿元,共计净亏损321.49亿元。

中国航空业盈利之王中国国际航空,2022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,第3季度净亏损86.68亿元,前三季度净亏损达到281.03亿元。目前国航总负债达到2616.04亿元,国航的总资产2969.4亿元,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88%,继续亏损后果非常严重。

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,2020年到2022年第三季度,国航经营亏损累计达到736亿元。

此前,2010年到2019年,国航累计净利润是727.8亿左右。

两年9个月,亏掉了十年的利润。

10月31日,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三季报,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947.43亿元,亏损幅度同比扩大35.73%。

交通运输行业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,当然,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还有餐饮旅游、酒店服务、教育培训等。

在诸多行业面临经营压力的背景下,似乎只有防疫相关的医疗、疫苗、核酸等行业一片火爆。

但全社会不可能都去靠防疫赚钱,有太多人或许根本进不了所谓的主流行业,只是在各个小微企业打零工赚钱。

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,已经非常明显,已经不是潜在问题,而是非常明显的问题。

理想(无毒无灾)很丰满,现实(无钱无财)很骨感。

2021年6月汉唐智库指出要高度重视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,当时有读者留言质疑汉唐在唱衰经济。实际上,受疫情反复爆发影响,后来的状况比预期更加悲观。

进入2022年,我们遇到了更多的困难。

很多体制内工作人员,只要正常领到工资就不会感觉到有压力。但是,企业主和企业工作人员,因为疫情影响经营困难,倒闭下岗的太多了。

经济困难最终一定会传导到财政困难,真的到了财政困难的程度,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彻骨深寒。

图片

奥密克戎变异毒株,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传播快,防不胜防。感染者在感染病毒24小时之内,被检测出核酸阳性之前,就开始排毒传播,这样的防控难度可以想象。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面积的封控,同时也意味着封控面积越大,范围内人群感染的几率越高,疫情清零需要的时间越长。

所以我们看到,多个城市每轮疫情耗费的时间普遍都超过一个月,通常要两个月。

区域静默两个月才能清零,代价不是每个地方财政都能支撑得起的。

疫情新特点带来的困难,需要我们大力提高技术分析能力,用更精准的手段锁定传播源和密接者。

不过,全球范围内,关于新冠疫情已经有了好转的征兆。

在全球九千名专家现场和线上共同参与的传染病学会上,达成的第一个共识就是新冠不再是威胁生命和生活的严重疾病。这是因为预防治疗手段卓有成效,对新冠病毒变异的了解和检测也突飞猛进。

同时,与会专家依然强调疫苗的作用:疫苗绝对是降低疫情病情严重性的最重要因素!疫苗也许不能完全阻断传播和染病,但对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性是无可辩驳的事实。汉唐智库认为,大规模接种疫苗,也是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对于人人关心的新冠病毒后遗症,也就是所谓的“长新冠”(Long Covid)问题,专家认为“长新冠’确实存在并有一定年龄分布特征,比如45岁以上的女性居多等。但是长新冠不会无限期延续。

中国公众,对于新冠病毒的理解普遍聚焦于2020年武汉疫情造成的伤亡,以及2021年印度德尔塔病毒造成的死亡数据。

不过,病毒在变异,呈现出新的特点,固守于一套打法肯定不行。

病毒在变异,我们的思想不能一成不变。2020年正确的观点和应对,放到今天未必奏效;2020年未能奏效的方法,放到今天或许有奇效。

时移世易,实事求是,在实践检验真理,不能故步自封固执己见。

数据为证,科学决策,与时俱进,百战百胜。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51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 评论列表

  1. 访客
    访客  @回复

    狗日滴,说半天还是为了疫苗赚钱

  2. 访客
    访客  @回复

    明明有中医药,哪需要喝酸,都是为利益资本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