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尽锐出战”,这辞有多不吉利!

 哇事记   2022-04-08 08:21   712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来源:吾道书院


前几天各大头条频繁出现“尽锐出战”这个词,看得我有点发懵。用平常的眼光看,这四个字都太常见,意思似乎也很明白,无需解释,无非就是拿出最精锐的力量,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仗。对吗?


不对。起码不全对。


其实这是个成语,而且是很冷僻的成语,冷僻到什么程度?查了一下,手边还算权威的工具书《辞海》《汉大成语大词典》《中国典故大词典》都没收——


图片


网上,比如百度百科,倒是有解释,但语焉不详,那种解释,在我看还不如不解释。不过它倒是指出了原典,循此可以轻松明白成语的原义——

图片
图片


这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“后秦” 暴君符生时期的一个故事,讲起来还有点“三国”味——


话说

占据陇西的姚襄率羌、胡人,聚众二万七千,反(前)秦。秦国君符生派手下三员大将,苻黄眉、符坚、邓羌率步骑两军共一万五千前往讨伐。姚襄深沟高垒,固守不战。邓羌在军事会议上对主将符黄眉分析道:“被箭伤过的鸟听到虚弹弓的声音也会从树上跌落。姚襄之前被桓温、张平击败过好多次,他的军队'锐气'其实已经丧失殆尽(锐气丧矣)。他现在固守不战,是一种穷途末路缺少战力的表现。但是我知道,姚襄这个人性格又过刚且狠,比较容易被同样刚猛的方式挑动激怒,如果我们高擂战鼓,长驱直入,抵其垒下,他必然愤而出战,这时就可以一战拿下他!”


符黄眉同意邓羌的分析,并设计而行。


邓羌率三千骑兵,直接驻扎在了姚襄营垒门前。面对这种完全不把姚将军放在眼里的蔑视行径,姚襄果然大怒,于是不顾一切地聚集仅有的最后一点锐气(尽锐)勉力出战。邓羌避其锐气,假装不敌,引骑而退,姚襄不知是计,追到一个叫三元的地方,邓羌回过马来,挡住了精力锐气又消耗了大半的姚军,不多时,埋伏已久的符黄眉和苻坚,各领一支生力军出场,形成合围之势,开始了对姚襄疲惫之师的绞杀,力斩姚于马下,最终以俘虏了姚部所有残兵而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……


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,都来自上面的《晋书》,我只是“白话”了一下。如果我没有“白话”错误,那就可以看出,“尽锐出战”这个从字面上看去很猛很威的一个成语,当我们知道了他背后的来龙去脉,就能理解“尽”是什么意思,也就知道这整个成语,其实有多晦气了。


显然,“尽”是指一支疲惫之师,锐气已快耗完,不幸在一个被敌军洞悉了心理缺陷的将军带领下,凭借一时意气冲动,搜“尽”军中最后的余勇而形成的最后一点“锐”气,而勉强“出战”,结果导致全军尽墨。


这是一个有关刚愎自用、头脑发热、自不量力者如何一步步中计,如何一步步崩溃的故事。这也是一个悲壮的故事,姚襄一怒,代价不仅是自己的头颅,还有二万七千条精壮汉子……


“尽锐出战”——鼓起余勇,孤注一掷。这是最简单直白的解释吧。哎!听起来确实不像是个好词呢。各路秀才们:慎用吧。起码不要误用,特别是生僻的辞。你拽一回辞,领导丢几回脸?


当然,作为一个理科生,我对自己的解释是没有绝对把握的,最后的定论,还是要听语文老师的。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412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