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光美第一次见林彪,很惊讶:不像统率大军的将军,极似白面书生

 哇事记   2021-08-08 21:48   913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林彪在战争年代被称为战神。后来由于某种原因,对其评价是两极化,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。其实,战争年代的林彪,在为人处事及性格等方面上也是黑白分明。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宿命,真的难以说清。笔者希望通过一些事例,探寻一个真实的林彪。今天谈谈林彪文弱外表下的倔强性格。

纵观林彪的军事生涯,长于运动战,一直崇尚进攻,无论是敌强我弱、还是敌弱我强。其一生的经典战例都是进攻战,如伏击草台岗、飞夺泸定桥、抢占腊子口、大战平型关、三下江南、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衡宝战役、海南岛战役等等。

图片

影视剧中的林彪形象

早在1938年,林彪在“关于抗大的教育方针”的讲话中,谈到对日作战的军事方针时,强调“我们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战法-进攻战法”,认为“防御是被动的,战争一转到被动是很困难的,处在被动的地位对于敌人什么时候来,多少兵力,从什么地方来?这些问题都无法了解,等到敌人来了,挨了一顿打,还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力量,等到我们发觉敌人的兵力,要调兵来增援已经来不及了。反之,如果我们是采取进攻的战法,那么,我们可以自由决定打敌之时间、地点、兵力和方法,我们可以先调查清楚,然后去打敌人,而敌人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情形,等到我们去打它的时候,它也来不及。所谓知己知彼、百战百胜。我们采取进攻的战法,才能发扬这个优点。”

不仅崇尚进攻,林彪在东北期间还多次强调要打“硬拼仗”,强调“蛮干精神”。林彪在东北总结的六大战术原则中,就有个“三猛战术(猛打、猛冲、猛追)”。仅凭这些及统率百万四野大军,林彪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肯定是个威风八面的大将军形象。

图片

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,王光美第一次见到林彪时,惊奇地觉得林彪“简直不像个统率百万大军的将军,而极似一个白面书生”。也就是说,想象中的林彪与现实中的林彪,反差非常大。现实中的林彪,似乎缺少一些“虎气”:身材既不高大也不魁梧,比较瘦弱;由于早年受伤的原因,还略显一些病态;言辞不多,不善交际,还有些腼腆,在延安时被一些人称为“大姑娘”。与同时代很多将军不同,林彪极少发脾气,也不说粗话,其威望完全是战场上打出来的,性格内敛,不怒自威。其实,在林彪文弱的外表之下,是很刚硬或者倔强的性格。

在军史上,林彪打仗以精于计算、机动灵活、善打巧仗而闻名。但巧仗不等于滑头仗,“应该是即讲战术又勇敢,即坚决又顽强”。他多次表扬那些“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”,认为“没有勇敢就谈不上战术”,强调作战“要打得坚决顽强,挺得硬,拼得伤亡,特别在最后五分钟,要能咬住牙,吃住劲,还要在万一不利退出战斗的情况下也还有再接再厉的精神”。这些都是他刚硬或者倔强性格的体现。

【林彪召开作战会】

林彪性格刚硬或者倔强一面,不仅体现在打仗方面,更体现在敢于坚持他认为是正确的意见方面。这从他与主席的关系上体现得非常充分:在苏区时期,主席受排斥,靠边站。按主席自己的话说“那段时间鬼都不上门”,但林彪却不只一次地去看望并坚定地支持去主席。但在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期间,刚刚恢复指挥权的主席,指挥红军从敌人缝隙中穿来穿去,部队不停地在运动,总走“弓背路”。林彪当时不了解具体情况,认为这样下去部队有被拖垮的危险。于是他直接给“三人团”写信,反对这种做法,还要求“三人团”只管掌控大局,由彭德怀负责指挥部队。

当时主席认为,林彪是“一个娃娃”,怀疑是彭德怀在背后指使。1959年庐山会议上批彭德怀时,主席旧事重提,林彪当场站出来,说“信是他自己决定写的,与彭德怀无关”,不仅没有落井下石,反而为彭德怀澄清了这件陈年旧案。

林彪初入东北,主席要求他在锦州以西打大仗,但当时我军根本不具备打大仗的条件。几番电报往来之后,林彪甚至在一封电报的最后说:“这是我的根本性意见,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。”据说在东北期间,有这类措辞的电报还不止一次。在一般人看来,这绝对是“犯上”。但对林彪来说,这才是忠诚:敢于反映当时东北的真实情况,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,而不是盲目服从。事实证明,林彪当时的意见是正确的,这些“犯上”也丝毫没有影响主席对林彪的信任。

图片

【林彪在指挥战斗】

林彪虽然敢于坚持自认为是正确的意见,但也非一味倔强,一旦意识到真理不在自己手上时,也会毫不犹豫地改正。在1937年8月下旬的洛川会议,主席正确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及抗日战争形势,认为“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”,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”。这一方针当时遭到很多人反对,主张红军要多打仗、打大仗,要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,以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。在这个问题上,主席在会上成了少数派,不得不对战略方针有所调整,即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,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”。洛川会议后,主席多次致电前方将领,强调“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,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”。但包括林彪在内的前方将领对此并不理解。

对这个方针领悟最早的是林彪,是在平型关大捷后:平型关一战,歼敌1000余人,自身伤亡近800人,且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。林彪战前曾想抓一些俘虏送到太原去游行,结果一个日军俘虏也没抓到。经过战争实践的检验,林彪战后大悟:集中八路军主力打运动战是不行的。他在战斗总结中写道:“我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,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。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办法。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,是不宜的。”从此,他率领的115师开始坚决执行“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”这一战略方针。

长征路上直接给三人团写信、反对走“弓背路”的林彪,后来知彻底领悟了敌强我弱形势下走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在东北期间,多次要求部队:“不要怕疲劳而累死人,因为疲劳而累死人总比慢了而受伤亡损失要小得多……要忍一口气,咬紧牙关赶路,怕吃苦,怕走路,反而会牺牲更大。”

图片

【1937年9月,115师师长林彪(前)率部深入敌后】

这里顺便说一下,在战争年代,林彪对主席应当是非常崇拜的。有个事例:在东北期间,林彪每次去前线,都要带上一个私人的小公文箱,由秘书负责拿着,也不上锁。秘书谭云鹤对此很好奇,一直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宝物。有次忍不住打开一看,里面只有几本小册子,全是主席著作的单行本,有《矛盾论》、《实践论》、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、《战争与战略问题》等,还有几支红蓝铅笔。书中“划了许多红蓝杠杠、圈圈,有的地方还划了两重、三重,不少地方还有旁批、眉批,写上他的心得、体会,密密麻麻的。可以明显看出,这些杠杠、圈圈、旁批、眉批,都不是一次两次划的和写的。”可见林彪对主席的著作读得多么认真和仔细,并且是反复阅读。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76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