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饭碗,越来越不“铁”了。
01
继多个人口小县主动“瘦身”之后,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也出手了。
日前,河南省开启事业机构改革,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%精简,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%精简,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%,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。
这意味着,河南省直事业机构要减少一半以上,相关事业编制也将随之缩减,而一些“小散弱”的事业单位或将不复存在。
这一轮改革,无论是涉及面之广,还是力度之大,都远超此前各地的试点。
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,河南下辖17个地级市、153个县区、2458个乡镇/街道,总量在全国数一数二。
行政区划众多,各类人员规模自然也相对庞大,相较于人口小县,河南的机构改革无疑更有代表性和信号意义。
众所周知,行政编制、事业编制、国企编制,往往被视为“铁饭碗”,成为“体制”的注脚。
作为最稳定的工作岗位,一旦入编,就不会轻易被辞退。在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,体制的避风港效应愈发突出。
所以这些年,千军万马争着考公、考编。
去年,全国“国考”报名人数超过300万人,各地省考报名人数更是超过500万人,至于考编“军团”更是不计其数。
不仅如此,各地还存在着规模庞大的编外人员。
所谓“编外”,指的是没有机关单位编制的人员,广泛存在于城管、辅警、卫护、教育等系统,俗称“聘任工”或“合同工”。
即使编内编外两重天,待遇有着天壤之别,但作为最接近铁饭碗的岗位,仍让无数人趋之若鹜。
无论编制内还是编制外,最终都要靠财政供养,都属于广义上的财政供养人员。
如今,当“财政过紧日子”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,各地终于开始“铁饭碗”动手了。
02
铁饭碗,究竟被“砸碎”了多少?
都是铁饭碗,但“含权量”和“含金量”截然不同,因此命运迥异。
如果将权力视作“同心圆”结构,编外人员处于最外围,事业编制处于中间,而公务员则位居最内层。
首当其冲的是“编外人员”,范围最广,力度最大,部分地区更是一刀切。
目前,黑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安徽、内蒙古多地开始清退编外人员。
其中,力度最猛的当属哈尔滨,要求每年精简20%相关编外人员,市直机关5年内精简完毕。
编外人员,又被称为“影子雇员”,作为编内的补充而存在,但“准铁饭碗”毕竟不算真正的铁饭碗,在每一轮精简中,必然首当其冲。
随之而来的是事业编制,虽然缩编压力越来越大,但也不会轻易“裁员”。
这一轮河南的事业机构改革就是如此。
据悉,当地在省直层面,除学校、医院外,事业单位精简60.7%,事业编制精简46.9%,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.3%、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.5%,远超最初的改革目标。
不过,这些被精简的编制并非全部消失,而是一部分下沉到基层部门,一部分用于科技、教育、民生等重点领域。
至于最内层的行政编制,除了人口小县有所动作,各地几乎没有多少影响,部分地区更是出现“扩招”现象。
早在2020年,山西就开启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,从事业单位到党政部门都在其列,缩减的不只是编制,还有领导岗位。
作为典型的山西浮山县,将35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,科级领导职数由154名精简为128名,涉改县直事业单位由179个精简为40个,精简78%,涉改事业编制由1944名精简为970名,精简约一半。
当然,无论是行政编还是事业编,即使“铁饭碗”缩减,不会像企业裁员一样疾风骤雨,体制内最擅长的是循序渐进、步步为营。
一般精简编制都有过渡期,而被缩减的编制人员,要么提前退休,要么下沉到基层,或者“退三进一”方式慢慢消化,即每退休3名人员才能增加1名新人。
当然,这只是人口小县的试点。
这些县域相对特殊,人口不足10万,且面临自然人口负增长、劳动力人口外流的双重压力,财政供养负担相对较重,因此改革走在前列。
但对于更多的地市来说,在编外和事业单位的清理尚未完成之前,不会轻易刀刃向内。
相反,由于退休潮出现,加上就业兜底政策的存在,从国考到省考,招录人数不减反增,反而出现了罕见的“公务员扩招”现象。
所以,这些年,公务员考试热度越来越高,就不难得到理解。
03
为何突然开始“砸”铁饭碗?
长期以来,两位数的GDP增长,狂飙的卖地收入,再加上沿海地区源源不断的转移支付,让许多地方的“钱袋子”显得极其充盈,供养编内编外人员不成问题。
由于人口大盘仍在向上,一些市县即使面临年轻人外流,但靠着本地自然人口带来的贡献,仍能保持总人口正增长,而财政供养人员也能随之而扩张。
这种背景下,几乎每个城市奉行的都是扩张思维。
城市框架都在不断拉大,城市边界不断向外蔓延,行政区划和机构数量随之而膨胀,编制扩容或许受限,但编外人员却在悄然扩张。
然而,任何扩张都是有尽头的,最大的制约就在于“钱”。
经济总体向好,但个别地区遭遇增长之困,而房地产又直面20多年来的最大转折,再加上地方债问题的存在,财政支出自然要一律从严。
同时,人口大盘见顶,2/3左右的省份常住人口遭遇负增长,一些地方除了省会之外,所有地市人口都在减少,而县域人口下降的速度更快、幅度更大。
不容忽视的是,作为转移支付主要贡献者的沿海地区,也受到地缘变局和国际竞争的影响,转移支付空间未必还有那么大。(参阅《10万亿转移支付,都被谁拿走了》)
换言之,即使财政依旧保持高增长态势,在持续萎缩的人口面前,也没有必要再维持如此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格局。
因此,当人口减少而财政增长空间受限,精兵简政就是必然选择,财政“过紧日子”就在所难免。
前不久,有关方面提出要“习惯过紧日子”,意味着这不是短期选择,而是未来的常态。
体制内待遇下降早已不是新鲜事,而“铁饭碗”自然也难以像过去一样牢不可破了。
所以,转变惯性的增长思维,走向“瘦身强体”之路,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,也是个人面对不确定性的不二选择。
(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↓)
- •国家卫健委大换血,迎接医药大改革?
- •老人摔倒死亡,49人路过都不扶,吓傻了谁?
- •农合掀起“退保潮”是真是假?
- •合作医疗要涨价?参合村民有话说
- •新京报这次把5位大佬得罪了
- •按摩罚款600万翻折,是否应对卫健委追责?
- •南方大水、洞庭湖决口,再看两年前的预警
- •中国失业人口究竟有多少?
- •人前人后钟南山!
- •英雄胡友平月薪仅3500,非日本人学校职员,媒体报道缺失3大信息
- •审计署1号公告,无法想象的官场劲爆
- •时代尖兵:聊聊原国防部长魏凤和
- •特大喜讯!侯静案平反昭雪出现重大信号!
- •蒋方舟2008年高考舞弊案:废话不说,直接上证据!
- •两任国防部长接续腐败 有国还有防吗?无防还有国吗?
- •司马南:红二代将军李尚福落马,倘父亲叔叔泉下有知
- •美国的航母,第三次被胡塞武装炸中了
- •王忠新:从毛时代卖烤地瓜可生养9孩说起
- •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四大历史性难题
- •张宏良:为什么今天的犹太人与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完全不像同一个民族
- •刚刚!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吴英杰,被查!
- •中专女生吊打一众北大清华状元,多少院士厅长该下跪
- •陈先义:这场仗如果打输了,我们将万劫不复
- •纪云浩,越扒越有意思!
- •下乡就一定是好人吗?
- •张玉凤挺身而出令人赞,毛主席功高盖世不可辱
- •车德臣背得起重庆气费上涨的锅吗?兼说毛时代对抗通胀的正确!
- •腐败 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反思
- •国家粮库近1000万公斤玉米被盗卖,够400万人吃5天!
- •银行利率倒挂后,仅10天就消失了
- •张玉凤的战友说往事
- •这是一部战争法案,将会把世界拖入更加凶险的状态!
- •毛主席机要秘书张玉凤严正声明
- •陈先义:三千个县委书记与我们党执政根基的稳固!
- •陈先义:一则令人极为震惊的征兵广告
- •耶伦来了,一些人竟兴奋成这样,一场特殊的舆论战开始了!
- •邯郸三名初中生杀人案:我谈几点想法!
- •最近关于莫言的争论或许还有更大的意义!
- •为什么这次两会对“共同富裕”只字不提?
- •女大学生梁燕舅舅被带走:基层执法乱作为作为,于国于民危害大!
- •孙锡良:“倒带机制”应该成为改革重点
- •他的眼泪,化作了岩浆
- •我以为俞敏洪是饱学之士,必有高论,没想到他的偶像居然是胡适!
- •十年高层权力巨变,越南终于下定决心
- •为公乎?为私乎?
- •毛主席错了吗?他的对手不断证明他是对的!
- •毛主席机要秘书震撼发言:我有责任为毛主席说句公道话!
- •孙立平:十三年前的一篇文章,与今天的现实一点都不违和
- •全球第五纵队战略揭秘
- • 蒋介石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“文天祥”?
评论列表
-
要《为人民服务》!最最最该改变的才是ZF机构。
-
哈哈,各省,市,县,乡镇减少三分之二正常完成工作,各单位根本用不着这么人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