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锡良:毛泽东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现象

 哇事记   2024-05-01 20:44   2145 人阅读  2 条评论

  两年前,河北唐山有位女诗人教授嘲笑毛泽东没文化,说毛泽东不过是农民起义军的头子而已。她还扬言,今天的中国,还有那么多人学习毛泽东的东西,也是没文化的表现。

  因当时处在疫情期,没心思跟她理论这个话题,但我一直记在心里。

  现在,很想认真谈谈毛泽东这个人。

  过去的几十年,我们都习惯于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等领域讨论毛泽东,所有话题中都带有“领袖”的情结在内。今天,我打算抛开这些,想完全从个体人的视角去考察毛泽东。考察什么呢?一要考察毛泽东到底有没有文化?二要考察普通人信仰毛泽东到底算不算没文化的表现?

  既是从普通人的民间视角考察毛泽东,故今天的文章就直呼“毛泽东”,而不是以“毛主席”三个字展开描述。

  在一次大会文稿中出现“踔厉奋发”几个字后,许多人都没听说过,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中,书本里也确实没出现这个词语,绝大多数人有陌生感非常正常。

  但是呢,我知道这个词早就出现在毛泽东的作文《心之力》中,不过,毛泽东的用法是“奋发踔厉”,历史上多数也是这么用的,没点文化积淀的人找不到这个出处。

  既是提到《心之力》,咱不妨问问当今大学的文学教授们,不借助图书馆藏书,不借助网络资料,有几人能写出这样的“小作文”?我敢肯定,唐山那位女诗人、女教授写不出来。

  说起“小作文”,我还想让大家回味一下毛泽东的《祭黄帝陵文》。1937年,因共同抗日之需,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共祭始祖黄帝,中国共产党由毛泽东亲自撰写《祭黄帝陵文》,大家认真看看这五十六句祭文,先问问自己能否写得出来?再问问诸多被吹上天的大文豪们,他们能独自写出来吗?毛泽东是在哪个环境下写出来的?是靠什么写出来的?是靠脑袋里的文化。

  提到文化,不能不提文学,一提文学,那就得讲诗歌。中国人谈诗歌,自然会想到《诗经》和楚辞,接着就得谈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等,再往后看,唐诗宋词和元曲就成了文化人的繁花。毛泽东的诗词,承袭了古体诗词的格调和意境,其创作水准更源自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。

  历代诗人都喜欢托物言志,比如说《石灰吟》、《竹石》、《墨梅》等,每首诗中都有经典言志的名句,但你如果读到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,那才能体会到言志的最高境界,“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回答了中国革命者目标指向这个重大问题,借景抒情,不是一般的情,而是国家情怀,托物言志,言的也不是一个人之志,包含着整个无产阶级之志。

  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围剿》,简单看,就是一篇反映工农斗志的诗。事实上,这是很体现毛泽东文化修养的好诗,诗中“不周山下红旗乱”可不是随便写的,他取了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的“共工”传说,言了最后必然胜利的大志,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表达革命主题,是批判又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榜样。

  毛泽东写诗,既是豪迈的,又是细腻的,比如说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中写到“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”,一个“碎”字,一个“咽”字,写出了细碎、碎杂的急促又断续,有远有近,远近交织,渲染了进军途中的庄严肃穆,烘托了红军战士在战场中的特别心境。

  《念奴娇·昆仑》中提到“飞起玉龙三百万”,这句诗是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一种回忆,北宋张元就有“战罢玉龙三百万”的说法,也是托兴吟诗,“人或为鱼鳖”又是联想到夏禹治水的历史,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就有记载。毛泽东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其诗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,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中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”用得是多么地贴切与精准啊!

  写古诗,“集句”也是高手常用之法,比如说王安石的“风定花犹落,鸟鸣山更幽”都是古人之句,但被集合在一起之后,意境均过于本诗。毛泽东的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中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就是出自李贺的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,但配上“人间正道是沧桑”,整个诗的格局和意境就全打开了,不仅指出了蒋家政权覆灭的必然结果,更启示了继续革命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。

  从诗词的角度看,毛泽东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体诗的最后辉煌代表,或者说是绝代的终结者,在他之后,中国古体诗可以认为在文学和文化层面已经进入博物馆,未来不可能再出现一个比毛泽东更为出色的古体诗词学家。

  一百年后,毛泽东的诗还会有人背诵,但唐山的那位诗人女教授绝不会传留一个字。

  除了诗词,毛泽东的政论文写得如何?不妨看看他的《商鞅徙木立信论》,这绝对是一篇联系实际、提出执政者要取信于民、开发民智的好文章,从头至尾论述了以民为本、取信于民的新思想。整个文章,体现了毛泽东“文史相通”的过人才能,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,其视野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名师名家,故其老师柳潜在作文字数达不到800字标准的情况下仍然给了他满分,这种不怕异议的评判恰恰反映了论文的水准之高,也给了其时学界以极大震动,一篇“不达标”的作文竟成为引领改革的先声,不能不说是奇迹。

  谈文化,作为有古老历史传承的中国人而言,就不能不提到哲学,无论先秦哲学还是汉、魏、隋、唐及明清哲学,中国所有的民间文化信仰都离不开哲学文化的发展与演进。毛泽东的哲学文化造诣又如何呢?

  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五篇哲学名著。

  《实践论》写于1937年,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,但它的鲜明特色和过人之处在哪里呢?在于它高超地中国化。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反复曲折性引入了进来,把延安的革命现状引入了进来,把《三国演义》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引入了进来,把知识分子与现代革命的关系引入了进来,把近代太平开国、义和团等多次遭遇挫折的失败革命引入了进来,把国际上成功与失败的革命实践引入了进来。毛泽东的《实践论》不是教条式实践理论,而是生动的、活灵活现的、有血有肉的实践理论,它源于马克思主义,却比文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更有利于中国。

  《矛盾论》是继《实践论》之后的又一篇经典力作。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?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,年轻的革命者,不成熟的革命党,都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世界的矛盾和人类社会的矛盾,不能读懂其时中国的普遍矛盾关系,加之德波林学派在中国共产党内产生了极坏的影响,毛泽东带着事关党军存亡的责任感,本着帮助全党干部提高哲学认知的使命感,对矛盾学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。他从宇宙观出发,从批判性否定庸俗的“天道观”着手,用生动的“自然地理气候”和具体的“鸡蛋变鸡子”来讲述矛盾的发展演进。讲矛盾的普遍性时,他选用数学的初等与高等、物理学中的阳和阴、化学中的分与合、社会学中的斗与和、战争中的进与退等作为支撑。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时,他用了十个“只了解……不了解”来说明矛盾各方的特点,还把《孙子兵法》、《水浒传》和唐朝历史中的特殊事例融进了解释中。最后,他用了很多笔墨写中国的主要矛盾、矛盾的主要方面、矛盾的斗争性和对抗性等重大现实问题。

  建国后,毛泽东又写了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、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及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?》三篇巨著。今天就不对其一一展开解读。可以认为,每一篇著作的哲学光辉都将照耀未来,每一篇著作的文化营养都将滋养中国。

  讲中国文化,我们有理由讲中国文字,从古到今,由繁入简,汉字经历了多次演变,在这个变的过程中,不只是变了规则,而且还变了书写的艺术,汉字,不只是一种文字,而且还是一种审美艺术,我们常称之为书法。

  书法,写着写着,就诞生了许多有特色、可传承的美学字体,比如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等,楷书中又有欧体、柳体、颜体、赵体等,行书以王羲之最受追捧,草书中米芾常为人乐道。

  毛泽东的书法,在中国的书法体系中,绝对拥有一席之地,他的楷书写得非常不错,他的行书也很好看,但他最后独创了一种新书体——毛体。这个字体,飘逸,潇洒,豪放,苍劲有力,龙飞凤舞,不拘一格,写法上有灵感,构图上有气势,笔画上有特色,可临摹,可传承,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。

  当今中国,有许多书法家,甚至很多文人的书法都写得不错。但是,也就局限在“优秀”或“不错”上面,因为他们都是临摹他人或者说学习他人之后的穷学之得,即使有创新,那也只是表现为熟练之后的个人手法之变,不具备体系性的笔画特点,更不会成为带有纯个人特色和兼具书法之美的独家一体。毛泽东书法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兼具美学、结构学和笔法学的综合性能,因而可属开创性的、新的、可传承的书法艺术。

  在文字学上面,毛泽东对《辞海》和《辞源》也是颇有研究,《辞海》几乎从不离身,五十年代以后,他又指示对部分词条进行重新修订,1961年,新的《辞海》试行本发行。毛泽东又对新旧版进行了比较,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

  中国人运用文字,既在诗词中讲究韵律,写对联时同样要求平仄押韵,这是中国文化中文字学与音韵学的完美结合。毛泽东不只是会写诗词,写对联也是高手,从他的对联中,不但能看出他的文字功底,还能看出他的文化功底。

  在读书时,他曾写过“贵有恒,何必三更眠五更起;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十日寒。”,这也属于集句式名联,联意出自于明代。在同学易永畦去世时,毛泽东写下“胡虏多反复,千里度龙山,腥秽待煎,独令我来何济世;生死安足论,百年会有殁,奇花初茁,特因君去尚非时。”这样极具济世情怀的好联。母亲去世后,毛泽东写下两联,一联写:春风南岸留晖远;秋雨韶山洒泪多。又一联:疾革尚呼儿,无限关怀,万端遗恨皆须补;长生新学佛,不能往世,一掬慈容何处寻?毛泽东在联中描写出心中的情、敬、思、哀何等真切?又是何等的不凡?在革命时期,为抗日救民,中华民族必然付出牺牲,为悼英烈,毛泽东写了许多名联,特摘几例。挽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联:为民族解放,为阶级翻身,事业垂成,公胡遽死?有云水襟怀,有松柏气节,典型顿失,人尽含悲。挽国民党元老徐谦联:存亡攸关,抗战赖持久,而今正是新阶段;死生同慨,团结须进步,岂能再抄旧文章。挽彭雪枫一联更是至为感人:二十年艰难事业,即将彻底完成,忍看功绩辉煌,英名永在,一世忠贞,是共产党人好榜样;千万里破碎河山,正待从头收拾,孰料血花飞溅,为国牺牲,满腔悲愤,为中华民族悼英雄。

  在毛泽东的对联中,我们可以看到胸怀、境界和理想,感受到的不只是艺术,更是文化。

  讲文化演进,当然不能忽略科技文化,人类进入近代,文化不再是纯自然性的发展,而是进入到由科技推动文化发展的新阶段。毛泽东在科技文化素养方面也是极有建树的代表,“毛粒子佳话”大家都知道,我就不多言了。事实上,毛泽东从延安时起,就极为热爱推广科学,在残酷的抗日时期,在国民党严厉封锁的时节,毛泽东仍力排众议在延安成立“自然科学研究会”,他还亲自出席成立大会,他在会上讲:“自然科学是好东西,人的吃、穿、住、行都离不开它,每一个人都要研究它。”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,毛泽东亲自组织和领导制定《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》,这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里程碑事件,也是新中国人逐步树立“科技文化”的开端。年轻人都说八十年代是中国科技的春天。实际上,1956年毛泽东发出“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,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,为迅速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而奋斗”的号召时,就被全国人民认为是“向科技进军的第一声春雷”。毛泽东感兴趣的科技期刊,每一期新刊出版,都有人送给他阅读,以《科学简讯》、《化石》和《动物世界》为主。

  毛泽东不只是把科学当成简单的技术需要,五十年代中期,他还提倡把科技当成一种文化,他要求用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态度对待科研,这是中国人破除陈规旧习的第一次科技战线上的思想大解放。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先生一提到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就激情难抑、感慨万端,总是流露出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意。

  毛泽东的一生,与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交往有许多美谈,除老公知胡适曾有过狭隘地贬损之外,还没有看到其他文化人在这方面发出“毛泽东没文化”的可笑结论。毛泽东一生藏书十万余册,向图书馆借阅经典图书千余册,可谓阅书无数,尤其有博闻强记之长,加之有习惯思考的优点,最终成就了自己那渊博文化知识化身的标杆形象。

  一般人很难通读二十四史,即使读,多半选择粗略浏览,毛泽东则是对其进行全文精读,重要部分反复嚼读,每一部分都留下了点睛批注,即使是史学教授,能出其右者亦不多。

  如果,我们再将毛泽东一生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等治国领域取得的丰富而又高超的全域性文化体系都包括进来,那他身上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文化形态?

  关于毛泽东的文化印象,我的看法是:

  毛泽东,不只是有文化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

  毛泽东,不只是今天的文化现象,而且将是未来中国历史长河中永恒的文化现象

  毛泽东,不只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现象,必将也是世界历史的文化现象

  未来人会记住毛泽东,绝不只源于他的政治地位,更源于他系统性的文化地位。

  读懂“毛泽东文化”的多寡,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认知力。

  附言:

  1,网友何先生在公众号留言请我评论张捷、卢麒元、温铁军、马霞等人。答:最后一人未听说过,其他老师都值得尊重,我真没资格评论他们。另外,必须得说,左翼网友整体上是不错的,但部分左翼写手一般不能碰,提意见都很难,我在某个群里说了几句重话,一红色网就不转载我的文章。写自己的东西,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看法。

  2,有网友问我如何看待美国大学生游行事件?答:如果警察不抓人,我给美国民主打8分,现在,警察抓人了,只能给它打5分,不及格。当然,游行是一种方式,但不能决定走势。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美国历史,再往前推二十年,美国人特别爱游行示威,六七十年代的游行数据总记录比中国红小兵总规模大得多。尽管美国有撕裂,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在整体上仍然很趋势化,不会在中短期转向,更不会来个大逆转。对这一点要有清醒认识。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86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 评论列表

  1. 访客
    访客  @回复

    当代暴君,秦始皇!

  2. 访客
    访客  @回复

    那部分就是小人得志,纯粹的走狗,垃圾都不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