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党百年回顾历史上三次紧急关头毛主席如何化险为夷!

 哇事记   2021-07-09 11:07   674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      1921年中共建党,毛主席28岁。又过了28年,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,一唱雄鸡天下白,建立了新中国。


28年,建立了一个新中国,翻开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3000年的历史,那都是一个奇迹。要不怎么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想起那一句经典的口号:

伟大的共产党、伟大的毛泽东!

从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打天下的时间段,我党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紧急关头的化险为夷,在建党百年全党同庆的重要时刻,我们只回顾一下其中简直犹如天助的三次化险为夷,感悟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,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胜利升起。

一,1928年,黄洋界上炮声隆

小时候,背诵毛主席的词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“黄洋界上炮声隆,报道敌军宵遁”,引起过无限的遐想:黄洋界上炮声隆隆,不断爆炸,战场上硝烟弥漫,战火纷飞,战斗异常激烈,炮弹都不知爆炸了有多少发

及至长大,随着对我党历史的逐步深入了解,才知道黄洋界保卫战的真实历史,打响的炮弹其实只有一发。

1928年8月,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去湘南,而另外一部分红军则去桂东接应其他的红四军,井冈山上只留有少量部队,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。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,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“围剿”。

8月30日上午,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,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。井冈山留守的红军31团团长朱云卿沉着应战,指挥战士们排枪齐响,滚木礌石齐放,又让妇孺老人在铁桶中放鞭炮以冒充机枪声。守卫在黄洋界的红军第31团第1营一部在党代表何挺颖率领下,借助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,凭踞黄洋界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激战。

由于受井冈山地形的限制,敌人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,一个一个地往上爬,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,否则就无法射击。所以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,但用在火力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。红军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,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,等待时机出击敌人。其他则在后边备战,准备替换一连人员。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,每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,为了节省子弹,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,到有效射程内再突然开火。就这样从早晨打到下午,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。

到了最后,子弹越来越少,阵地遭破坏,牺牲、挂彩人数急增。朱云卿长叹说:“要是咱们有一门炮,一定会改写战局!”

这话刚好被正在指挥人员运弹药、抬担架、送开水而经过这里的杨至成听到了。杨至成说:“团长,咱们有炮!”

有炮?朱云卿喜出望外,叫人赶紧抬来。原来是一门刚刚修好的迫击炮,而且只有三发炮弹。

炮兵营出身的战士谭甫仁赶忙架好炮位,装上炮弹。谁知道炮弹因潮湿严重,没有打响,成了哑炮,报废了。赶紧再装一发,结果还是哑炮,还没有打响。

关键时刻装上了剩下的第三发那一颗宝贝炮弹,有如天助般的奇迹发生了,不仅打响了,而且击中了敌人的指挥所,敌人死伤10余人,敌团长陈纪良身受重伤。

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,心胆俱裂,赶紧逃吧,一夜间宵遁得无影无踪。

毛主席率主力部队回到井冈山,喜闻黄洋界保卫战捷报,诗兴大发,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·井冈山

山下旌旗在望, 

山头鼓角相闻。 

敌军围困万千重, 

我自岿然不动。 

早已森严壁垒, 

更加众志成城。 

黄洋界上炮声隆, 

报道敌军宵遁。


哈哈哈!黄洋界上炮声隆,原来只有一发炮弹打响,就化险为夷,吓得敌军趁着夜色逃跑了。


简直犹如天助。神不神?

二,1935年,大渡桥横铁索寒

1935年5月29日,红军在长征途中红4团一昼夜奔袭240里,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,大家都耳熟能详,不需多叙。

多少年来,我一直解不开的谜团是,国民党军在桥头堡上有机枪把守,22名勇士攀着13根光溜溜的铁索向对岸冲去,怎么能做到一个都没有牺牲?

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认识了西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,才解开了这个谜团。

这位负责人1972-1978年在西藏丁青县邮电局工作时,认识了一位也在丁青县生活的老兵,1935年5月时正是驻守大渡河的国民党部队机手。

据这位机枪手说:5月29日那天,大渡河对岸突然集结了红军的主力部队,隔河望去,密密麻麻黑压压一片。顷刻间,几十杆军号同时吹响冲锋号,红军战士一边开火,一边抱着门板蜂拥般地冲上了大渡桥。

国民党部队负责驻守桥头堡的连长,拔出手枪喊了一声“”,结果一扣扳机,枪没有打响,是一颗哑弹。

国民党连长一看这阵势,红军马上就要冲过来了,自己小命不保,掉头拔腿就逃。

机枪手一看,连长跑了,红军那阵势肯定阻挡不住,红军冲过来,自己一准没命了,于是也扔下机枪,拔腿就逃。

其他守兵一看连长和机枪手都跑了,放了一把火,也赶快都逃走了。

就这样,22位勇士没有牺牲一个人就冲过了铁索桥。

之后说两个小时的战斗,那是和驻守在泸定县城里的其他国民党部队打的。

嗯,这个叙述还原的历史情景,非常符合逻辑,应该是真实的。

红军飞夺泸定桥,翻越夹金山,打下腊子口,到达哈达铺,最终确定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。

在翻越岷山后,毛主席诗情迸发,大笔一挥,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七律·长征》:

红军不怕远征难,

万水千山只等闲。 

五岭逶迤腾细浪,

乌蒙磅礴走泥丸。 

金沙水拍云崖暖,

大渡桥横铁索寒。 

更喜岷山千里雪,

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

飞夺泸定桥的关键时刻,国民党守军连长的发令枪打的是颗哑弹,没有打响,吓得国民党的守军们,胡乱放了几枪,就纷纷逃窜了。红军22位夺桥勇士无一伤亡。


简直犹如天助。神不神?


三,1948年,城南庄的炸弹

1990年到西北坡参观,知道了这样一个神奇故事:


1948年4月12日,毛主席进驻河北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大院。

1948年5月18日,由于晋察冀军区食堂混进了一个国民党特务做厨师,用在碾子上晒红被子的办法,指引国民党飞机来轰炸毛主席。

听到飞机的轰鸣声,工作人员要毛主席赶快撤到100米开外的防空洞。主席不肯。

结果,炸弹正好落在毛主席住的房间外面,然而却没有响,成为一颗臭弹!

当晚,毛主席转移到离南庄20多里的花山村。5月27日,离开花山,到达西柏坡。《毛泽东年谱》1893至1949下卷,第311页、313页,中央文献出版社,2013年12月第一版)

从那以后,工作人员再也不听毛主席的了,只要听见飞机来,就一定要把毛主席架到防空洞。

炸弹正好落在毛主席住的房间外,但就是没有响!

假如?没有假如。

简直犹如天助。神不神?

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sj.zdlaw.cn/post/15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 哇事记 ,欢迎分享本文!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