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看了《峰爆》,
咱不说电影质量怎么样,
起码里面的老铁道兵特别有风骨。
今天就以电影为由,
聊一下铁道兵的前世今生。
1949年2月,东北野战军在天津招募铁路职工,31岁的杨连第应募参军,被分配到东野铁道纵队的桥梁大队。杨连第参军的理由很朴素,因为家里有3个孩子,他需要挣工资养家糊口。但此时的杨连第,并不知道铁道纵队的光辉历史、以后会做出什么样的惊天伟业,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,即将写在共和国的青史里。东野铁道纵队的前身是护路军,自从1945年出关便开始组建,负责武装保卫中长铁路以及东北各级铁路干线。保护完整无损的铁路,抢修遭到破坏的铁路,枪炮粮食等物资必须通过铁路,快速送到前线部队的手里。长达三年的时间,虽然护路军圆满完成任务,但解放战争初期的机械化程度不高,东北野战军基本在农村活动,铁路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。按照毛泽东的计划,东野要先攻克锦州,把国军堵在关外,不能撤回关内给华北增加压力。林彪不愿意打锦州,其中一个原因是,锦州有十几万国民党军,一旦开战,必然是艰苦的攻坚战,而攻坚战特别依赖炮兵、坦克和弹药,那么铁路运输便是生命线。已经改编成铁路纵队的护路军,到底能不能完成铁路运输任务,林彪实在说不准。如果铁路纵队失败,打锦州的部队,便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。罗荣桓给林彪鼓劲:“利用铁路运输部队,还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,我们经过多少第一次了,这次一定没问题的。”罗荣桓的鼓劲、毛泽东的电报催促、再加上林彪独特的军事判断,终于下定决心打锦州,同时命令铁道纵队抢修铁路,保证运输。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,抢修了新立屯到义县的34公里铁路、13座桥梁、以及其他的锦州外围铁路线,完成野司交代的任务。
1948年秋,林彪一声令下,数十万大军和无数物资,经铁路秘密运到锦州城外,“辽沈战役”爆发。
杨连第参军的时候,东野已经打完“辽沈战役”,出关解放平津了。铁道纵队的光辉战绩,他可能听说过,也可能没听说过,不过都不要紧,因为杨连第马上要在铁道纵队立功了。1949年5月,铁道纵队被中央军委单独调出来,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,随即命令部队开赴西北,抢修潼关附近的陇海线8号桥,让陇海线尽快通车,打通东西大动脉。杨连第跟随部队来到工地,大家抬头一看都傻眼了,哪有什么桥啊,放眼望去只有8座40米高的桥墩,还被炸的高低不平,这怎么修?想修也可以,必须有人爬上桥墩安放炸药,把高低不平的桥墩炸平了。杨连第原本就是工人出身,对工程的事情非常熟悉,他站在桥墩下发现,桥墩上每隔几米就有凸出的铁板,可以利用铁板搭脚手架嘛。那可是40米高的桥墩,没有任何保护措施,全靠人力徒手攀爬,而且爬的越高风越大,随时可能被吹下来摔死。
杨连第什么都不管,拼命向上爬,在技术人员测量好的地方,手工凿眼安放炸药,然后爬到最顶端等爆炸。桥墩爆炸之后,杨连第能不能活下来,谁都不知道,基本靠运气。而杨连第的运气很好,不仅活着爬下桥墩,还因为“贡献技术、敢做敢为”,被授予“登高英雄”的光荣称号。旧社会把人变成鬼,新社会的英雄部队,可以把鬼变成人民的英雄。
但也就在此时,日后做出惊天伟业的铁道兵团,迎来一场变故,差点被裁撤番号。1950年春夏,全国各地基本解放,解放军正在进行裁军复员的工作,于是中央财经委员会向政务院和军委建议,铁道兵团全部复员,实行企业化管理。
大家都在想,明明是参军入伍,怎么就要变成老百姓了,这哪行啊。而且铁道兵团组建以来,共修复铁路1629公里、桥梁976座、恢复信号232站,已经是成规模的技术兵种,保留铁道兵团,对国家是有利的。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滕代远,在财经委员会上反复劝说,同时以兵团党委的名义建议军委,保留兵团番号和部队编制。他甚至跑去见毛泽东,说一旦爆发战争,铁道兵团可以随时上前线抢修铁路,这对战争成败很重要。
毛泽东非常重视滕代远的意见,和其他同志反复商量之后,最终在9月18日通过军委下令,正式规定铁道兵团是国家兵种之一,兵团归军委建制。至此,铁道兵团才确定下来,杨连第也能留在兵团继续战斗。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数月,那时的毛泽东已经决定,派兵入朝,和联合国军在朝鲜开战,铁道兵团自然是战争需要的。于是,包括杨连第在内的铁道兵团官兵,随即改编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。哪里的铁道和桥梁遭到破坏,铁道兵团便出现在哪里,不畏牺牲抢修交通干线,确保物资和弹药能送到前线。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,铁道兵团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军功章,毕竟后勤是现代战争最关键的一部分。而荣升为副连长的杨连第,1952年5月指挥战士修建清川江大桥时,被联合国军投下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,不幸牺牲。志愿军司令部追授杨连第为“一级战斗英雄”,其所在部队被命名为“杨连第连”,朝鲜追授杨连第为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。”初代铁道兵杨连第牺牲了,但他的身后有数十万志愿军战士,依然战斗不息,为新生的共和国发出第一声怒吼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数才2.28万公里,其中近1.2万公里是以中长铁路为核心的东北铁路。
而同时期的印度,铁路运营里程数达到5.47万公里,美国更狠,早已过了40万公里的巅峰期,开始拆除经济效益不高的铁路线了。铁路做为贯通国家各经济区、军事战略区的大动脉,中国的运营里程数,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同等级的国家。如果铁路不能铺遍全国各地,云南、福建、东北等边疆省份,可能永远都不会交流,继续过着与世隔绝的半独立生活。东部的军队和战略物资,也不可能运到新疆和西藏高原,解放军要守护边疆安稳,就会非常艰难。经济不能连通、军队不能投放,那么“大一统”就是空话。要想富先修路,要想强也得修路,于是修铁路成为新中国的重要任务。尤其是任务艰巨、危险系数高的铁路项目,只能交给铁道部队来修。1953年9月9日,根据政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,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、6个铁道工程师和独立桥梁团,整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,次年2月调新疆的王震回来,出任铁道兵司令兼政委,徐斌为参谋长,下辖10个铁道兵师、1个桥梁独立团、1所铁道兵学校,全军共8万人。
那时美国军舰经常在台湾海峡晃悠,蒋介石有美国撑腰闹着要“反攻大陆”,台海局势特别紧张,战事一触即发。既然要打仗,那么厦门就是战争的最前线,必须保证武器和物资能按时运到厦门。
所以毛泽东给王震的第一个命令,就是修建江西鹰潭—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,1957年底必须通车。王震接到命令,直接把司令部搬到福建黄平,亲自坐镇指挥,同时调8个铁道兵师入福建,和闽赣20万军民一起修铁路。福建和江西是多山地区,从鹰潭到福建的交通设施非常差劲,连汽车都是烧木炭行驶,速度只比马车快一点而已。铁道兵想修铁路,基本靠肩挑人扛,一步步走到施工地点。而且施工地点都是荒郊野外,根本没有住的地方,铁道兵战士必须砍竹子搭帐篷,才能暂时住下。等台风季到来,这些简易帐篷的顶盖,经常被台风吹走,战士们窝在床上动都不敢动,因为一不留神,人会被台风卷落山崖。即便如此,铁道兵什么都没有说,用自己的双手,开始了伟大的工程。工程的其他部分都好说,最关键的是武夷山大禾山隧道,只要打通这条隧道,1957年底便能通车。大禾山隧道全长1460米,看起来不长是吧,但大禾山是清一色的花岗岩,用人力凿的话,平均日进度只有1.7米,远远赶不上计划。第一是向中央部门申请,请来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,并且调来风枪、压风机、通风设备等机器,用技术和机器取代人力。第二是在工地开展劳动竞赛,王震把铁道官兵分成4班,人歇机不歇的轮番上阵。为了鼓励铁道官兵,王震亲自走进隧道,扛起风枪打炮眼,等结束劳动走出隧道的时候,王震已经成了泥猴。劳动热情和机器设备结合起来,结果便是工程日进度由1.7米跃升到5.8米,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9米。就靠这股改天换地的精神,王震带领铁道官兵炸平赤头坂、厦门海峡筑路,终于在1956年12月铺完轨道,鹰厦铁路通车。无数炮弹和装备经鹰厦铁路运到福建,让解放军的物资投放能力,抵达东部海疆防线,奠定2年后“炮击金门”的胜利基础。
大量木材、矿产、茶叶从各地集中到铁路沿线车站,然后运出福建销往海内外。相比没有铁路的时候,仅木材的运输费,每年能节约3000万左右。这可是50年代的3000万,可不是小数目。节约了运输费,便极大压低成本,最终受益的是福建人民。江西鹰潭原本是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,随着鹰厦铁路的通车,鹰潭迅速成为江西的交通枢纽,以及福建进出省物资的集散地,人口一路攀升到现在的115万,GDP近千亿元。福建三明原本是“街头磨豆腐、街尾听得见”的小地方,随着鹰厦铁路的开通,用不了多少年,便发展成福建的重点工业城市,拥有2000多家工厂,遍布钢铁、化工、纺织、印染等行业。厦门更不用说,一个远离大陆的海防前线,50年代只有几十家工厂,到了1988年竟然有1000多家工厂,出口创汇6亿美元。现在已经是中国经济特区、副省级城市了。全长697公里的鹰厦铁路,造福两省巩固国防,这一切都离不开铁道兵的牺牲付出。
鹰厦铁路连接起东南半壁,成昆铁路则贯通了西南数省。早在1952年,中央就开始研究成昆铁路的选址问题。最开始有三个路线方案:东线以成都为起点,向南经自贡、宜宾进入云南,然后绕道贵州威宁,再进云南的宣威、曲靖,最后抵达昆明,全场1112公里,需要新建889公里。中线以成都为起点,经自贡、宜宾、金沙江后进入云南的绥江、东川等地,随后就到昆明了。全场1033公里,需要新建780公里。
西线的起点仍然是成都,经眉山、乐山、西昌、会理直通昆明。这条路线看起来最简明,但沿线的山势陡峭地形复杂,有“地质博物馆”之称,随时有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。而且沿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,没有任何铁路基础,全长1167公里,全部需要新建。随行考察的苏联专家,直接否定西线方案,说沿线的8级地震区就有百公里,再加上复杂山体和地下暗河,简直是修铁路的禁区,中线方案倒是勉强可行。但1954年方案上报以后,经毛泽东、周恩来和王震商议,直接把省时省力的中线方案给否决了,最终选定难度最大的西线方案。因为西线方案经过的攀枝花,是政务院规划好的钢铁基地,没有铁路的话,攀枝花的钢铁和沿线的矿产便运不出来。另外西线要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,有了铁路,能把少数民族和内地联系起来。
也就是说,成昆铁路不是连接成都和昆明,而是要用一条铁路,把沿线的资源、民族、经济都联系起来。苏联专家听说中国选西线方案,嘲笑中国人疯了:“即便建成了,狂暴的大自然也必然使它变成一堆废铁。”经过8年的准备工作,成昆铁路于1964年正式开工,派出的施工队伍,依然是铁道兵。那时是中国的外交环境最恶劣时期,美国在东部沿海地区骚扰,苏联准备进行“外科手术式”核武打击,毛泽东很着急,于是发起“三线建设”,准备中国遭遇战争时,依托西南地区,进行最后的抵抗。“成昆铁路修不好,我睡不着觉。没有钱,把我的工资拿出来,没有路,骑毛驴去,没有铁轨,把沿海铁路拆下来,一定要打通成昆铁路。”前方的铁道兵突然激动了,毛主席牵挂成昆铁路都睡不好觉,这还得了?我们要抓紧时间修铁路,让毛主席他老人家能睡好觉啊。于是“让毛主席睡好觉”,成为铁道兵热血沸腾的一句话。
修成昆铁路,最大的困难是地形。沿线的山体陡峭到一个班爬上去,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。为了尽可能接近施工现场,铁道兵战士便用绳子绑在身上,在倾斜45度的山体上开凿立足之地,一旦站不稳,随时可能掉下山崖。有了立足之地,铁道兵还要在山体上开凿炮眼。由于道路崎岖,大型设备很难运上去,铁道兵战士就用锤子和钢钎凿,每组每天可以凿2尺深。为了赶进度,铁道兵战士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,放弃耗时费力的水风枪,直接用干风枪钻眼。而这些灰尘吸进肺里,会造成肺部不可逆的伤害。就这么一点点的凿、一点点的炸,铁道兵战士们建起427条隧道、991座桥梁,总长度约400公里,几乎占了成昆铁路的三分之一。而在施工过程中,面对大面积塌方、暗河渗水、泥石流、瓦斯爆炸等危险,铁道兵付出牺牲1100人的代价。1167公里的铁路牺牲1100人,相当于每公里铁轨下面,就有一个铁道兵战士的尸骨。“大家公认我是一个数学家,多难的数学题,我都可能解出来,但是我无法解出,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。”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,不被苏联专家认可的成昆铁路,从头至尾历经18年,耗资30亿元,终于在1970年7月建成通车,彻底改变沿线2000万人的命运。
说完鹰厦铁路和成昆铁路的修建过程,我们就知道,铁道兵对中国铁路有多么重要了。如果50年代撤销铁道兵的番号,完全让铁路建设市场化,可以断定,成昆铁路和鹰厦铁路,未必能修的如此顺利。因为市场化动员起来的人民群众,是要有待遇和生活保障的,属于纯利益关系。这种动员方式修平原路段没有问题,可一旦遇到需要巨大牺牲的工程,人民群众愿意无私奉献嘛?即便人民群众愿意为国做贡献,也总要想想家里的妻儿老小吧。如此一来,动力就不足了,铁路的修建进度也耽误了。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,是人民子弟兵要为人民服务,不论中央规划了什么工程,只要一声令下,铁道兵不问艰苦,就能奔赴工地。而且参加铁道兵为人民服务,属于为国家人民的事业奋斗,这种巨大的荣誉感,是任何金钱利益都不能取代的。
即便是现在,私企员工996是身心俱疲,基层公务员007,除了累以外,恐怕还有一种“累并快乐着”的体会,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。所以在修建成昆铁路的时候,朱德提议、毛泽东同意、周恩来批示,派5个师的铁道兵去修建。
在那时的艰苦条件下,保留铁道兵建制,并且让铁道兵去最危险的地方修铁路,也是中央最无奈的选择了。
修建成昆铁路的同时,铁道兵奔赴大兴安岭,参加“大兴安岭林区铁路会战”,在零下50度的极端气候中,修建了林区通往城市的铁路,把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,大量运出来支援国内建设。他们甚至创造了“艰苦光荣、劳动光荣、当铁道兵光荣”的三荣思想。1971年,铁道兵的2个师奔赴南疆,在大漠无人区开始修建南疆铁路。1974年,6.2万铁道兵和1700名技术人员进入青海,开始修建青藏铁路的西宁—格尔木段。这两条铁路,进一步保证了国家对边疆的军事投放能力,以及疆藏地区掌控能力。截止到1980年,中国铁路运营里程数达到5.33万公里,其中新中国修建3万公里,而铁道兵修建的就有1.25万公里,占新中国修建里程数的三分之一,几乎都是艰苦危险的路段。人的一生只有几个关键转折点,国家的兴衰往往来自几个不起眼的变故,而中国铁路里程数的增长,关键在于难啃的硬骨头工程。如果没有铁道兵,这些路段不知何时才能通车,起码中国的铁路,不是现在的样子。1984年1月1日,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,铁道兵集体转业,各级部队分别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、铁道部工程局。铁道兵做为新中国的技术兵种,至此退出历史舞台,从创建到撤销,奋战将近40年。
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5万亿元,之所以负债沉重,很重要的原因是偏远贫困地区的绿皮车,20年没有涨价,票价收入不能抵消铁路成本。以成昆铁路为例,全票需要25元,最短站点只需2元。这些铁道兵付出巨大牺牲修建的铁路,现在成了纯公益性质的铁路,不为赚钱,只求方便当地人民。有村民说:“我们村离另一个最近的村子,都有2、30公里,如果没有火车经过,可能和几十年前一样,想上街都没有去处。”
其实说到底,绿皮车不涨价,和当年不计代价修铁路一样,都不是经济问题、技术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。
(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↓)
赏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