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,处于20世纪最残酷的经济危机前夜,世界性的资产泡沫即将破裂。
当时的美国人忙着炒股赚大钱,罗斯福还在疗养治病;
当时苏联人正在那位钢铁领袖的指挥下疯狂搞基建;
德国那位小胡子私下里(当时禁止他公开演讲)喋喋不休地兜售那疯狂的理论;
日本那位和张学良同年出生的裕仁天皇虽然刚刚继位,却已经大权独揽,正想办法四处搞钱收买中下层军官;
只有中国最乱,举目四望全是军阀。毛泽东从那一年开启从书生向顶级政治家与军事家蜕变之路,并走上井冈山。
01 乱世脊梁骨
1927年,国共合作原本搞得有声有色。蒋介石带领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,原本有望快速解决掉老军阀,然而他半路停了下来,调转枪杆子对准之前的战友,进行疯狂的清党。
组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,损失惨遭,包括毛泽东挚友蔡和森、陈独秀之子陈延年在内的很多人被杀,成员损失百分之八十。危难之际,骨干精英决定拿起枪,既是“为有牺牲多壮志”的战斗进行反击,也为那“敢叫明月换青天”的理想进行拼搏。
8月1日,29岁的周恩来汇聚了一帮八零后、九零后、零零后英豪,在南昌用实际行动宣告组织精英们不仅能拿笔,也能拿枪。
六天之后的武汉八七会议上,堪称上世纪最牛九零后的毛泽东提出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”,这是自宋朝阉割尚武精神之后的华夏大地上最著名的政治论断之一。
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华夏大地上的乱世脊梁骨。
毛泽东的样子还是和6年前组织诞生的那次会议一样,大高个、身穿长衫,在一群身穿中山装与西装的同志们中间非常吸睛。他的观点虽然激烈,但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书生气的知识分子。不论是种田之农民,还是求学之书生,甚至打仗之军人,毛泽东绝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一个温和的大个子。
这种举重若轻的风格,他保持了一辈子。组织内另一个秉承这种风格的人是设计师。
会议结束之后,新任领导、也是同志兼战友的瞿秋白请毛泽东去上海总部机关工作。
八七会议上的毛泽东还处于知识分子形态中。他人生的前36年,放过牛、种过田,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、写文章。瞿秋白也是大知识分子,文豪鲁迅最好的朋友之一。
当然不能把毛泽东、瞿秋白这样的知识分子当成龙蛇难分的现代专家学者。人家那是有真正的高知,有学识、有担当、有风骨与家国情怀。
瞿秋白邀请毛泽东去上海总部机关,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有过上海总部机关的工作经验,并且与很多国共高层都很熟。
但毛泽东却说,“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,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。”瞿秋白听到这话,肯定倍感迷茫。咱们是搞共产主义的,上山结交绿林朋友是几个意思?
02 中国绿林
按照中国传统特色,绿林朋友都是劫道的。讲义气的是好汉,也就是瓦岗寨与水泊梁山那个类型;不讲义气的都是土匪。20世纪前半期的中华大地,从西南到东北遍地是绿林土匪;好汉也有,极少。读遍二十四史的毛泽东,说上山结交绿林朋友,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。
根据共产主义理论,搞革命一定要在城市中团结工人。不论是陈独秀、瞿秋白这种有家国情怀的高知,还是王明等莫斯科派,都想从城市搞。但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,每次低谷,都是依靠农民战争解决问题。
毛泽东虽然出身韶山冲,但念书在省城,毕业后游历过北上广。而且人家凭自己的本事,在1924年(31岁)成为国共两党的高层,每月从国民党那里领的薪水相当可观(后来国民党拖欠他一笔薪水,至今未还)。
如果他愿意,他可以在大城市过得非常好。但是他明白,如果一直在大城市,也许他自己可以混得很好,组织的事业则没什么希望。所以在1924年底,他就离开灯红酒绿的上海滩,把目光放到农村;25年作《沁园春·长沙》;26年在到广州担任农讲所的所长;27年初写下《湖南农民调查报告》。
毛泽东口中的绿林,不是瓦岗寨或梁山泊,更不是形形色色的土匪,而是指通过农民战争解决问题。他是知识分子,有情怀与担当,敢于直面惨淡的历史格局。他也是组织成员,信仰共产主义。但同时他也了解中国历史,明白情怀、担当、理想并非万能药。
对比瞿秋白、陈独秀他们,毛泽东多了一份务实。这里的务实并非指狭义上的操心柴米油盐;而是广义上的把中国的事放在中国历史格局中看待,用中国人的思维解决中国的事儿。
这大概就对应“人间词话”的第一层境界:
昨夜西风凋碧树;
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
评,背负天下而行,无怨无悔;遥望历史长途,谁不孤单却孤独。
毛泽东于8月12日秘密回到长沙,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传达八七会议精神,随后改组省委,于9月9日发动秋收起义,手握笔杆子的毛泽东拿起了枪杆子。起义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惊险的事儿,就是毛泽东被民团抓住,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。
秋收起义最大的意义,就是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(南昌起义的旗帜还是国民革命军)。起义队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(卢德铭任总指挥),师长余洒度、副师长余贲民、参谋长钟文璋,下辖3个团。毛泽东任前敌委员,统筹全局。
03 大井冈山
起义原本计划去打长沙,但敌强我弱,根本无法执行。
第1团被国军植入木马病毒,行动途中遭遇叛变,失败。
第2团攻占了一些地方,一不小心陷入重围,被打散,失败。
第3团撤退快,差点被包围。
起义失败了,损失极为惨重。总指挥卢德铭遭伏击牺牲。余洒度心灰意冷,后来脱离组织。钟文璋遭遇伏击后失踪。这还是最高领导层,中下层的情况更严重,战死或逃亡,折损十之七八。
毛泽东明白红军需要休息与整编,以重塑基因与魂魄。去哪里呢?第2团的团长王新亚建议毛泽东去井冈山。在瑞金毛泽东遭排挤那会儿,贺子珍和郭化若谈话说到,“他(王新亚)向老毛介绍了我们永新、安福一带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情况,讲了袁文才、王佐拉起了队伍,也讲了罗霄山脉的地形情况。”毛泽东采纳了。
对地理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会纳闷,秋收起义在湖南,井冈山在江西,两者好像很远。其实那是错觉,秋收起义原本就在湘赣边界。
罗霄山脉就是湘赣边界的分界线,北段连云山,中段万洋山,南段诸广山。
井冈山就属于万洋山一部分。所以毛泽东带人上井冈山,很近。
大家看上面这张江西地形图,鄱阳湖周边名山大川很多,除庐山之外,还有北面的大别山,东北角的黄山与九华山,还有东部的武夷山。
之所以如此的原因,是古时鄱阳湖称彭泽,比现在大得多。这些名山大川都在彭泽周边,罗霄山脉也是彭泽周边的大山之一。
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山脉呢?因为它们是红军的摇篮。
长征之前,中央红军围绕罗霄山脉和武夷山脉活动,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脉中壮大。即便是长征之后,留在南方的游击队仍然依托这些山脉求生存。后来国共决战,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,还是借助这些山脉牵制国军。
红军诞生于这些山脉,并且在这些山脉中壮大,说明毛泽东判断非常精准。要解救中国危局,就要用中国的思维发动中国最基层的大多数。而这些山脉中的农民,在那个时代就是中国的根基。他们看起来贫困潦倒、甚至麻木,但他们蕴含着巨大的能量,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。这就是毛泽东口中的绿林。
在中国文化里,大音无声,大象无形,大爱无言,这些“大”都很了不起。井冈山只是这些山脉中很普通的一个,原本和“大”字沾不上边。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前面加个“大”字,称其为大井冈山?只因毛泽东进入井冈山,它便配得上“大”字。
04 从书生到军事家
上井冈山——
狭义上是说上井冈山那座山头,喝南瓜汤、过艰苦的日子,粉碎敌人的围剿。
广义上说是军队从一盘散沙的形态蜕变为钢铁队伍,是建立与中国历史和现实兼容的军事制度,也是毛泽东从书生蜕变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过程。或者简单说,就是一部最牛的创业史话。
真正意义上的上井冈山,从三湾改编开始。
9月29日,秋收起义20天之后,毛泽东带着残存的队伍到达永新县三湾村(罗霄山脉之北段),5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只剩下不足千人。当时那里是绝对意义上的穷乡僻壤。
如果按一般眼光看,这样一支队伍,没人、没枪、没钱、没粮、没地盘,简而言之没希望。但毛泽东看到的不是这些,他认为只要先把队伍的基因改造好,再考虑人、钱、粮、枪、地的事也不迟。
于是就有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。
三湾改编的内容,我在不被理解的毛泽东里已经描述过。
首先他把个人的魂魄融入到那支军队中,让其有了大无畏的精神与一往无前的魄力。
其次他建立了一种制度,让走上井冈山的那支队伍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,具体表现在——
实事求是,不玩虚的;
党指挥枪,党支部建立到连队上;
保障士兵权力,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。
从那以后,中共的军队脱胎换骨。队伍中的罗荣桓成长为共和国元首,谭政成长为共和国大将,张宗逊、宋任穷、黄永胜等人成长为上将。即便把这支军队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,也是独具特色——
卫青、霍去病之后,汉朝军队战斗力衰退。
李靖、李绩之后,唐朝军队战斗力衰退。
朱棣之后,明朝战斗力衰退。
袁世凯死后,北洋军变成军阀。
国军那边,新一军离开孙立人就不灵,桂系只认李宗仁和白崇禧。
中共这边,不论是红军时代、还是敌后抗战时代、还是国共决战时代、还是抗美援朝时代、还是抗洪救灾,一如既往地让绝大多数人感到可靠、可信、可敬重。
这就是毛泽东,他改变了中国军事发展史,蜕变为世界历史上最顶级的军事家。
什么叫军事家?在我看来,如成吉思汗、华盛顿那样拉出一支队伍,百炼成钢,建立一个大国;或者如孙武、克劳塞维茨那样,建立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,获得全世界的认可。毛泽东既拉出一支队伍,又搞出一套军事理论系统,堪称顶级军事家。
虽然是顶级军事家,但从形象气质上看,毛泽东还是略带书生气的温和的大个子。如果说他和知识分子时代有什么不同,那便是脱下了长衫,换上了中山装。
05 八角楼上的政治家
38年之后的1965年,毛泽东回到井冈山黄洋界,已经决定做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那件事。于是他填写了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:
久有凌云志,重上井冈山。千里来寻故地,旧貌变新颜。到处莺歌燕舞,更有潺潺流水,高路入云端。过了黄洋界,险处不须看。
风雷动,旌旗奋,是人寰。三十八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,谈笑凯歌还。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
这首词基本描述了井冈山风貌之神韵。
三湾改编之后,毛泽东在井冈山收编了袁文才与王佐,等来朱德与陈毅的队伍,等来彭德怀与黄公略的队伍,粉碎了敌军的多次进攻。
某种意义上说,井冈山是红军的青春之歌,有浓烈多彩的理想,但现实生活其实很困苦。
井冈山西北面,险峻的黄洋界下,朱毛红军的挑粮小道就在那里。那曲曲折折的小道,现代人轻装简从,爬山游览参观一遍都困难。
我自认为体力还算不错的,爬一趟都累,尽管风景确实不错。朱毛当年带着大伙,从山下向上挑了30万斤的粮食。语文课本里《朱德的扁担》,其实并没有写出当年红军挑粮之难。
毛泽东他们带着红军在井冈山,当然不是度假或养生,而是要寻找拯救天下之药方。他在井冈山住八角楼(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,1年零4个月)。
如今的八角楼已经成为井冈山之灵魂,游人必看之地。其实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楼阁,面积不大,两个人住稍显拥挤。
八角楼内一床一桌几把椅子而已。侧面也有窗子,可见山里风景。其特色就在于上方有个八角天窗,可以仰望星空。
毛泽东住进八角楼之前,它就是普通阁楼,即便在贫瘠的山地里也没什么特色。
如今之所以举世闻名,是因为毛泽东住在阁楼时的每一个夜里,都挑灯读书写文章。当时经济困难,为勤俭节约,组织规定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,可点3根灯芯;不办公时,应将油灯熄灭;连部留一盏油灯,供值班、查哨用,但只准点1根灯芯。
夜晚来临,熄灯号响起,战士们就吹灭油灯。毛泽东的阁楼内,也只有一盏一根灯芯的油灯照明。可以说勤俭节约,原本就是组织的初心之一。对比当年的艰难困苦,现在部分领导机关的奢侈浪费,太可恨了。
井冈山空气潮湿,夜晚寒气袭人。个头高大的毛泽东披着毯子御寒,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读书写作。正是在那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,毛泽东写下两篇至关重要的文章——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和《井冈山的斗争》。
两篇雄文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;提出“工农武装割据”思想;阐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;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。
最关键的是,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,为组织未来指明了方向。有了这个理论,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有了基础,组织和国民党争锋也就有了理论指导方针。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,比如华为在国际上开疆扩土,或拼多多等后发互联网企业崛起壮大,都是沿袭这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。
换句话说,八角楼上的毛泽东蜕变为顶级政治家。
06 人间道
毛泽东向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蜕变的过程,大概对应“人间词话”的第二层境界:
衣带渐宽终不悔;
为伊消得人憔悴。
毛泽东蜕变的这个过程,华夏大地依然乱象重生。他的主要对手蒋介石也完成事业质变,终于赢得宋美龄的爱情。
蒋介石清党之后,各方博弈激烈。蒋介石以退为进,下野;后追宋美龄到日本,赢得宋老夫人的认可,并在上海滩举办了一桩“世纪婚礼”。
通过蒋宋两大家族联合,内控江浙财阀钱袋子为己用,外以英美为外援,成为南军政府主导者。1928年,蒋介石二度北伐,击败张作霖。
随后张作霖撤回关外的过程,被日军刺杀。身背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冲破重重阻力,完成“改旗易帜”,帮蒋介石从表面上完成全国统一。
但蒋介石并不满足,对把兄弟们开启了更大规模的内战,从蒋桂战争打到蒋冯战争,再打到中原大战。最后还是在张学良的帮助下,勉强胜利,但并没有改变华夏大地军阀割据的局面。
毫无疑问,蒋介石、张学良、李宗仁与白崇禧、冯玉祥、阎锡山这些人,打来打去,当时都无法对国家前途拿出一个让国人满意的方案。
结束中原大战之后的1930年,蒋介石决定对苏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。
在此之前的1929年,毛泽东已经离开井冈山,到赣南去执行自己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。
与此同时,1929年,世界级经济危机爆发,罗斯福即将走向美国权力中心;德国信小胡子理论的人越来越多;裕仁天皇更缺钱了,他决定支持少壮派军官铤而走险,加大侵华力度。蒋介石看不清这一点,还在继续围剿中共,继续与军阀们斗智斗勇,而不是联合各派力量抵御外部虎狼。
离开井冈山时的毛泽东,已经成长为合格的领袖,抵达“人间词话”的第三层境界——
众里寻他千百度;
蓦然回首;
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从那以后,毛泽东尽管也历经了被排挤的黑暗和失去亲人的痛苦;但他的胸中再也没有任何惆怅或迷茫,需要去问苍茫大地、谁主沉浮。
他在关键时刻拯救组织于水火之中,终于赢得各方面的信服。于是他带领同志们纵横于山野、捭阖于国际舞台,赢得感叹秦皇汉武、略输文采的历史资本。
抛开一切历史功过,略去历史与时代的迷雾,他其实还是那个淡定从容的大个子。
(觉得好就鼓励一下↓)
(赞赏即可获赠52卷本《毛泽东全集》↓)
- •说说前三十年的“贫穷”
- •林彪的部署为什么成了名场面?
- •1947年的那次整军,值得现代公司反复学习
- •我们差点就成了一个大号的中东,幸而天降猛男扶大厦之将倾
- •志愿军在战场上吹熄灯号?谁想出这样的烂梗?!
- •邀请莫言出席国宴一事绝不可等闲视之
- •卖菜老奶奶死在菜摊,吓傻了美国吓哭了德国
- •“不跳水像白痴”,公开羞辱全红婵“疯疯癫癫”的男记者身份被扒,他到底什么来头?
- •九旬老奶奶烈日下路边卖菜默默去世,破防了多少人的泪点?
- •刚刚!“佩奇事件”迎来大结局,两人都不是好鸟!!
- •南方系公知媒体人侮辱全红婵,「殇一代」与「傲一代」的精神战争!
- •震惊!唐山市委班子中,本土干部全部落马!!
- •谁提拔了唐一军?
- •唐一军,一生追仙的男人
- •司马南:恒大许家印,再次传来大消息!
- •起底倒卖4000具尸体操控者李宝兴:资深科研教授,曾获“全国劳模”称号
- •立秋!卫健委推中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......
- •赵发言人夫人乳腺癌晚期,秦大使更不是赢家
- •李微微被查!二十大之后71名被查高级官员名单和大头照集体曝光!
- •县委书记想提拔一个镇党委书记,难度怎样?
- •兰斌强:胡锡进如此“胡解”带风向,意欲何为?
- •山西卫生系统老局长为广大村医道出了心里话
- •再见,终南山!
- •民间中医孙继石被判刑,令人深思!
- •胡耀邦孙女的新职位!
- •省高院女副院长的事儿:越扒越脏
- •体制内县委书记腐败空间有多大?说出来没人信!
- •师伟:苏州持刀凶案的两个定性
- •一定意义上中国内战还没结束,目前台湾政权是叛乱政权
- •弹压民粹,表彰英雄
- •胡友平走了,反毛公知摁着我们的头要我们“反思”
- •历史性的一刻!鼓励农民卖宅基地,什么信号?
- •老胡盘道诋毁毛主席时代,拥护改革开放是假,和平演变才是真
- •叫嚣有“外交豁免权”的国际组织秘书长余琦,究竟是什么来头?
- •古巴的社会主义,看后真的吃惊!
- •藏传法器人皮鼓,已停止制作70余年
- •发现了吗?体制内,上了45岁的中年人,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,再不纠正会出大问题
- •狗日的高考
- •【揭秘】贺龙与林彪结怨始末
- •抗击新冠是一场人民史诗,阶级、身位、立场决定了如何去记述它
- •郭松民:这个时候,为什么要歌颂降将军?
- •歌颂方先觉,何以面对杨靖宇?
- •梅大高速坍塌一家七口人因挂毛主席肖像躲过灾难是巧合吗
- •前锋:《5·20声明》与“5·20就职”联想
- •一旦发生核战,我国14亿人的末日堡垒在哪里?
- •开鲁县“阻耕”事件反转,700元转租每年狂赚325万!
- •通过对74位被查中管干部的统计分析,我们能发现什么?
- •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
- •中国军队进化史
- •全国的霸凌者,都在等着看这三个人渣的下场
发表评论